一、培养兴趣,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自身的强烈愿望。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搭建平台,充分引导。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完《书的世界》后,我专门为班级增添了一个小书架,让学生们每人推荐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书,放在书架上,并指定一名学生作为图书管理员,每个学生都可以借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同时,抓住机会、创造氛围,让学生们自己把喜欢的课外阅读中的好句子、好段落、好文章,读给大家听,吸引好多学生跃跃欲试。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起到促进大家多读书,争相读好书的作用,榜样和竞争的力量不言而喻。
2、创建机制,积极评价。这一方面主要是开展课外阅读比赛和成果展览。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外阅读评比表”,一周进行一次小结,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看谁读得多、读得好,给予奖励“课外阅读星”,做到持之以恒。同时借用活动课等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讲故事、谈读后感等形式汇报阅读成果,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促进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感受体悟。
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语感的培养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体味言语对象表达的独特之处,才能不断提高语感能力。比如《小小的船》一文,有学生提出:“‘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个说法不对,我看书,月亮其实挺大的,坐在月亮上,可能不光是看到星星和蓝天,还有可能看到其它东西。”这位同学得我的当场表扬,引得其他同学很羡慕。这种自觉主动的学习,很有益于阅读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就是在阅读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进而获取知识,升华为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著名论断。从“行动”到“自悟”再到“行动”这一良性循环是创新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创新素养的开展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动手中增长智慧,培养阅读兴趣。
三、注重实践,培养自我探究意识。
有些课文,特别是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往往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而这也是学生最想了解的。例如,在学习语文天地《大海》一文时,可以向学生发问:“大海里有什么?”这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书刊或者通过其他形式查找资料。有些学生看童话书,有些学生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有些学生是在网上查阅的,最后展现在教师面前的阅读情况各不相同,在查找过程中,学生在不经意间已获得了许多知识,因为他们在查找、收集、阅读、辨别、思考、交际的过程中,已经达到了目的,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四、充分激发想像,为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像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孩子们是富于想像的,鲁迅先生说过:孩子的想像力是值得敬重的。凭借想像,孩子们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达小鸟都到达不了的地方。
其实,激起孩子的想像并不是件玄妙的事,关键是教师要为激发孩子的想像提供契机,一是要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像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像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
教学《小鱼的梦》一文,我问孩子们:“你们在什么时候做梦?”孩子告诉我:“在晚上睡在床上就会做梦。”我又问:“小动物会做梦吗?”许多孩子说:“会的!”我问:“你怎么知道呢?”有好多孩子告诉我,自家养宠物,自己观察的,自己看到小动物睡觉的样子想的。于是我顺利地导入课文,孩子们很兴奋,纷纷打开书阅读起来。最后我打开音乐,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配音乐朗诵,这样,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总之,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学生配合得力,就一定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