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庭教育打造爱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家庭教育打造爱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将传统文化参透到家庭教育中去?
见景生情,随时随地,教孩子诗词歌赋。
我是个八岁孩子的母亲,现在日本生活。孩子周围会说汉语的就我们夫妻二人,通常情况下,就我们母子二人。我想分享一下我们在没有语言的环境下是怎么教孩子中国传统文化的。
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跟孩子讲汉语,我负责教孩子小学汉语课程,给孩子打基础。孩子的爸爸负责教中国文化典籍。
爸爸在教孩子的时候,基本不是坐在课桌前教,而是遇到什么情况,应情应景的教。比如吃饭了,孩子没把米粒吃干净,就可以教孩子《悯农》。比如看到秋天的风景,就可以教,《沁园春·长沙》。如果看到瀑布,就教《望庐山瀑布》、《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等这些诗词。很多时候我们是一边出去游玩,在行程的车中教孩子。这样结合实际景象或情景教孩子,孩子很快就理解了,记得还特别牢固。
再比如教孩子背诵,《大学》、《中庸》……等在快背诵下来时,开始一句句给孩子讲什么意思。背下来了,也理解意思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时不时再让孩子背诵。当然了,孩子背下来,大人自己也得背下来。
就这样我们坚持八年,我的儿子可以背诵长篇的,《心经》、《大学》、《中庸》、《离骚》、《孙子兵法》等等十几篇。其他较长的诗词《春江花月夜》《水调歌头》……
虽然在没有语言的环境中,孩子的汉语与中国孩子没什么区别。回国时跟任何人都可以无障碍交谈。我们自己的努力,只是不想孩子忘记中国优良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学习的不只是这些先人给我们的经典,还有更重要的中华美德,需要我们一代代去传承,去坚守。
简单说了说,自己教孩子方法,希望能有一点点提供参考的价值。
图为:父亲教孩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中国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深广无比。它积淀了五千年,肯定有我们多少生都学不完的智慧。对我们的生活与人生有着极大的作用。但就是这个提法,现在我们要改正过来——好多人说中国过去的历史与文化概念,都用上这几个字:传统文化。其实,就是这几个字,是阻碍了我们对自己国家过去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与继承,影响了我们现在去尊重自己国家这么博大精深的文明。
传统,这个词在过去好多年前就因为多种原因而被污染了,说过去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不是破四旧就是黑王类、不是这样难听就是封建性质的东西,等等情况、历史的影响很严重。由于中国过去一段百十年历史中的阴影,像封建礼教等等这些提法,过去的历史,早就把这个传统两个字给抹黑抹得太黑了,现在人们的提这两字传统,就反感。人们认为,那些过去历史被打倒的、害人的东西,怎么能成为我们知识与教育材料呢?
所以,在此,我提议,凡是提中国文化的,就用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来代替,就行了,既简单又涵盖面相当全面。可以避免上面的问题。郑重建议。不要再使用传统文化这个提法,而是要用中国文化这个概念。
现在国家提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地发扬中国文化好的、优秀的东西,力度还是相当大,相当到位。这是一个好现象。值得好好提起我们中国人这个信念。
在自己家庭中提倡中国文化,发扬下去,从细微处让我们自己受到中国文化的良好教育,是值得大家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的问题。可以多多选择中优秀文化典籍: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心经、十善业道经、孝经等等中国优秀文化书籍来读诵学习。尤其是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这两个东西,我们应时时学习,多多背诵,运用到我们平时的生活与工作当中,直接可以运用的。这两个东西相当重要,文字少,但其实,它能顶得上那些西方励志学好几百本的知识含量,只要我们去好好学,好好记诵,相当熟悉了之后,不管是平时生活,工作还是交友、解决问题,都可以顶得上他们励志学大师好几百本的著作。我说的,一点也不虚假的,我自己本人在过去读了好几十本励志学著作,对他们著作,我不是诋毁,不是轻视,但一比较我们中国文化这些老祖宗的东西,他们著作,真是的显得很小儿科。
您好,我是杨雪乐,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如何将传统文化参透到家庭教育中去?”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来源于家庭,而我本身认为原生家庭的教育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并深入孩子的性格和三观。
教育,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我觉得更是对一个人的了解。我爸爸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还不知道你嘛,你什么样子我没见过”。
有一次我在我同桌的怂恿下特别想报英语补习班,刚好那天中午赶上我家的家装工人聚餐,我爸喝多了,我和我爸说了说我这个想法,我爸张口就来“你怎么可能会认认真真的学啊,无非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钱。”后来我还是报了补习班,结果和我爸爸想的一样,我没有认真学英语,无非是真的不喜欢,到最后我高考英语70分。
可能这个就是家庭教育的“因材”吧。如何将传统文化参透进去,更多的是方法,也就是我所理解的 “施教”。
我从小到大都是我爸爸对我进行管教,从行为举止到衣着外貌对我都有一定的“要求”指导。
出门不能穿居家拖鞋,不能穿睡衣,不能披头散发……即使在家也要衣着干净整洁,出门可以适当的打扮自己让别人看着舒服,头发最好要高马尾给人一种整洁利落的印象……等等
这些“说教”下,我真实的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礼”
是何物。在说教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长幼尊卑”。
传统文化渗透家庭不是照搬,照抄。而要灵活应用,去粗取精,学精髓,精文化。美德,孝道和为人。
繁锁仪式,形式主义要不得。封建礼教,文化糟泊要去除。
只有这样才能把传统文化更好渗入家庭,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传承下来。
近年来,党和国家号召重拾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传承应为首。
传统文化包括很多有文学艺术方面的,也有思想教育方面面。文化的传承除了专门的教育机构,每个家庭,更应自觉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怎么参透进去?
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教育中就可以参透一些礼仪、谦让,孝顺等文化。
子女需要教育,一些传统诗词,经典古籍等就是一种文化,可以在讲解当中渗透进去。
个人觉得,文化自信,不是口号,而是应该成为自觉性。
有句老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种生物遗传现象也被借指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后代,今天看来这话过于绝对,但是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影响是非常的大,有的人是在用一生治愈童年,特别是儿童时期的教育更为重要。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家庭教育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偿试:
1.作为父母应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身体力行,自己不懂怎么给孩子去传承?
2.通过听觉传播。包括听大人讲历史故事,听古典音乐,听历史故事广播,听讲座等方式让孩子学习。
3.通过视觉学习。读书应该是主要方式,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或相关展览,观看有历史故事的电影或动画片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名胜古迹的旅游也非常的有用。
4.通过身体学习。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都需要用手用脑去学习。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指的是古琴,围棋,书法,国画。从小学习受益匪浅。
5.靠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带动孩子。包括文明礼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等等。所谓的“子不教父之过"是有道理的,但是作为父母首先做好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终身学习,绝非虚话!
亲情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一种文化现象吗?
亲情教育咱们中国做的最好,历史最悠久。孟母三迁,花木兰替父从军,阿炳二泉映月…太多太多感人的亲情故事像涓涓细流流入我们的心田,激励着我们爱亲人重品德,所以说亲情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对的。但是时代发展太快了,快的太多人开始追求个人价值,亲情不知何时已越来越淡了。为此国家把亲情教育提上了日程,语文课本特别做了介绍(下图),让学生学会“报恩”,懂得亲情,回报亲情,这是社会的进步,很希望亲情教育能代代相传。
谢谢头条的邀请来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孩子出生后,在未懂事前,亲人特别是父母对他的教育,不是文化教宵,而是作人最基础的道德启蒙教育。因为在孩子未懂事以前,是亲人做出示范,给他良好的‘’条件反射‘’,照着大人的好样子学、样子做。所以才有了‘’跟好人,学好人‘’的话法。比如亲人开始,要教育孩子,坐要有坐相,走要有走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同时教他怎么称呼人,不打人,不骂人,守好规矩。然后随着年龄的长大,懂事程度,才按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从衣、食、住、行,言行、礼节,为人处事等各个方面进行道德教育。教育他们时,不让他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而是要通过教育,甚至用打、骂和其它体罚方式方法,来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个好习惯。因此,有的大家人户,家庭的老祖宗,早就立有祖传家规、家训,使其一代一代的比较规范化的对孩子进行亲情道德教育。
个人认为,要作好对孩子的亲情教育。首先是家庭亲人,自身要有修养、有道德,以身作责,作好示范,比什么都强。二是要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强制灌输,放任自流,等长大了才教育,都是行不通的的,必须随着孩子成长过程,不断进行教育。三是孩子入学进行文化教育以后,不能放弃亲情教育,更应配合老师坚持不断进行。亲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长大后,认真学习、工作,尊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规矩打下良好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为人处事习惯,也是每个家庭的家长们对孩子应尽的责任。
个人认为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道德建设的启蒙”
听过了杀父弑母,看过了“路不扶老”,也闻得不敢见义勇为。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道德的缺失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淡,也让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没那么融洽了。对待自己的父母尚且横眉冷对,更何况别人了。《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场景就更是鲜为人知了。
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是在每一个家庭道德建设单元之上的。
亲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亲人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应该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通俗地解释就是文而化之,就是让亲人之间的感情更加和谐幸福。和谐幸福是需要懂得“和平共处”的文明规则的,亲情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文化”的过程。
【孙蕾昕❤谈育儿】 亲情教育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是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教育的基础。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发展不平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忽视了健全人格,优秀品格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是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感恩,自私自利,,目中无人,冷漠冷酷等不好的性格特征。家长的重智轻德造成了严重后果,养成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孩子。孩子不懂的爱父母家人,更不懂的爱社会,爱国家。
大家会说,亲情教育包含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情感输出,父母充满爱的语言和动作,是孩子最初感情的来源。让孩子学习到关爱,奉献。懂得爱自己,爱父母,爱亲人朋友,爱社会,爱国家。
二是道德教育。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可以做的,什么是会影响到他人,不可以做的。要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懂得感恩,乐于助人。
三是行为习惯,不在公众场所大声喧哗,讲礼貌,早睡早起,吃饭礼仪,讲卫生,爱劳动,爱学习。
亲情教育不光指的是孩子与父母亲人之间,还反应在教学上。伴随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也面临着改革与优化。当前的应试教育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寻找新的教育方式。而亲情教育的出现,使得当前的教育压力得到了缓解。
师者如父。就是老师要像父母一样爱护学生,教学中带有情感,跟学生平等对话,游戏互动,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教育。
冰心说过有了爱就有一切。
有人说爱是给予最好,担心孩子受任何委屈,譬如“隔代亲”,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飞了,在不觉中给孩子定调了终身的习性。
有人说爱是无私的,我并不这么认为,否则怎么会有“我对你如何如何,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样的句子出来,我认为爱是责任,既无私自是不会因爱而悲伤,爱你需要你也爱我,是等值交换的渴望,佛悯世人,从未要求世人爱佛,你如何,佛依然。
长辈、父母、社会作为孩子言行、性格的启蒙老师,孩子的言行与性格都在极大程度复制言行与思想,我认为真正的亲情教育源自于自身的言行。
孩子五岁,最近因为疫情没有开课,都是老师布置作业,家长辅助完成,教完孩子常要孩子完成帮我倒开水诸如此类的简单任务,并告知孩子,“你这么做,这是作为教导你的回报,这个世界没有理所当然。”也时常同孩子课外阅读《四书五经》之类的,讲一些浅显的道理,孩子小,阅历不够,会听的一知半解,但文化是从小的熏陶,可以慢慢融入孩子的骨血之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庭教育打造爱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庭教育打造爱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