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义务教育课程量设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义务教育课程量设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研一第一学期过了大半,我的导师还未露面,对我的学业未做任何指导,大家的导师是这样吗?
我上研时同方向的另外一个导师,当时是在牛津读博,所以他的学生在前面一年半时间,都没有见到老师。
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名下的三个研究生,在读研时表现都非常好,最后工作单位也找得不错。
这三个人中,有一个男生,学术能力比较强,在研一的课堂中表现很突出,中间加入了另外一个导师名下的科研小组中,研究四六级考试,毕业时顺利签了一个二本院校。
他们三个人中,有两个都在研一下学期就拿到了笔译二级证书。最后他们的毕业论文,也很顺利地通过了。
题主说研一大半个学期,导师还没露过面,对你的学业未做任何指导。我认为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不同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不一样,有的是第一学年主要上课,导师灵活掌握时间,是否指导,这不是绝对的。文科专业的研究生,不需要去实验室,所以无法像理工科的天天见导师。
我见到导师,是在开学第一天和导师的见面会,她指导我们选了一下课程,没有过多交流,就走了。
三年期间,除了论文阶段,我的几个同门见导师时间不多。每一年的教师节,我们给导师买了鲜花和礼物,最后毕业给她买了一份礼物,感谢她的指导。她请我们去吃了一餐饭,也许是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一次。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
就我个人熟悉的一些导师来说,类似操作的不少。但是,并非都是坏事,我认为体现的是不同导师间培养模式的差异。有时候,小西也在想一个问题:为何研一、博一半学期还得设置专业课程教学?读研后期通常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且深入到某个研究方向的细小领域。之前,小西也曾讨论过研一课程成绩,持有的观点是重要,但是又没有那么重要。但是,研一阶段得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还有机会接触学科各个研究领域的大牛导师,听他们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感悟。研一阶段课程量不少,而且会很忙,尤其是英语没有免修的学生。之前,我看她们准备一次课后作业,小组4人合作忙活了一个星期。而且,必须得重视英语课程学习。分数不高影响不小的,比如部分高校的学院规定英语成绩低于70分不能参与学业奖学金A等。啥时才能降低英语在高校培养中的地位啊?小西聊研一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读研期间,不同时间段得学会做、做好不同的事。和本科生做科研类似,研一学生自己很难独立开展课题,更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的。毕竟,研一阶段还没开题,基础和能力还有待培养。在研一,很多导师是让学生就某些“关键词”查阅相关文献,精读某些专著,撰写笔记等。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也是不少人忽视的。比如说,我们要做某个课题,前提是我知晓近30年哪些团队在做这件事,她们在这个领域做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成果,有哪些展望或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基于此,来决定我能做什么就非常有意义,或者是创新性。精读文献非常重要,也很考验人的。同样是非常枯燥、“折磨人”的,不少人无法坚持。很多硕士生在想着早点开展自己的课题,好坏都先做起来再说。但是,在缺少前期的学习和足够准备后,经常会是导师们常说的“走弯路”。前天,我参加一个硕士生的开题报告,有专家说了一句“你做的东西10年前就有很多人在做,而且你还没有她们做的深入。这个课题还有什么意义呢?”。至于导师的学业指导,和本科或高中阶段还是有不小差异的。在很多高校,空间有限,实验室或学生自习室都是非常紧张的,并没有足够的空间给研一学生安排位置。而且,有不少课程,没有必要安排固定座位。不少课题组只有流动座位,撰写论文都是在实验台上。在没有独立座位时,相对和导师接触的机会就不多。很多导师的办公室就在学生办公室的隔壁,或者同层,经常也会去看看和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相信进入研二阶段后,和导师的接触会越来越多。不过,让我觉得奇怪的是很多课题组都有“组会”制度,频率有一周1次或一月1、2次等。在组会中,在读硕士和博士生会进行科研进展汇报,导师和其他学生也会沟通交流,也是一种“指导”的方式。事实上,研一阶段很多琐碎的事情,导师能不喊就不喊研一的学生,因为她们时间无法连贯和保障。在不少课题组,我想说导师研一阶段不喊你是好事,后面你会发现天天喊你才是让你头疼的事!至于是要选择协助自己的师兄师姐开展一些课题,边做边学,就得看你自己的需求。最后,我想说研一的你应该知晓导师的办公室位置。导师他不找你,你有问题可以找导师沟通(也可以选择邮件、微X等工作),甚至主动要求进行组会汇报(研一汇报的频率不高)。读研期间,不同时间段得学会做、做好不同的事。你觉得我说的对吗?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
这种情况很正常,研究生不可能都指望到时钱保姆似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国家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是以科研为导向的,以社会活动为主,所以导师们被逼着四处奔波,大家也得理解。
读研同学自己就得主动的提前关注科研训练。
比如在18年开始,就有关注教授微博的读研同学,要求教授开设了科研论文的训练。因为从08年到18年,我一直指导自己研究生训练他们的英文国际论文,有六七名同学拿到奖学金留学读博。所以一些关注我时间比较长的读研同学就建议或者要求教授要训练他们。实际上从去年至今训练效果非常良好,都有南京大学的某副教授要求加入我们的论文训练班。
科研是相通的,不同专业之间的训练方法是相同的,所以我也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人不要认为是教授打广告,我只是叙述一个事实,如果你怀疑的话可以关注一下同名的微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义务教育课程量设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义务教育课程量设置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