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评价幼儿案例?
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需要履行的一项工作职责。
那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观察了解幼儿?园长与教育行政部门又该如何督导、评价教师的这项工作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位幼儿教师的几则观察日记中受到启发,寻找到思路。
实例一:A教师观察对象:小一班黄点点观察记录1997年10月24日今天上午,我请每个小朋友说一个儿歌,点点坐在座位上哭了,问了半天也没说话,可能是不会说。
1997年10月25日今天,中午上床午睡脱衣服时,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会脱衣服。
1997年10月26日今天中午吃牛肉,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爱吃牛肉。
分析与措施点点是从小班升上来的孩子,按理说,对幼儿园生活该适应了。
可在班上,一整天也听不到他讲一句话,遇到问题总是哭。
向家长了解,据说,点点是奶奶带大的,三岁了才会讲话,再加上胆子小,内向,所以有了问题就会哭。
今后我要多注意他的语言培养,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进一步同家长取得联系,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做些努力。
实例二:B教师观察对象:中二班胡辛峰观察记录1997年10月23日早晨,我正忙着接待来园的孩子,胡辛峰来了。
他哭着对爸爸说:“爸爸,你天天来接我回家睡觉。”爸爸说:“不行,我得上班。”“那爷爷接。”“不行,爷爷走不动了。”胡辛峰拉着我的手:“老师,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尽管忙,我还是把他搂在怀里。
他两只小手紧紧地抱着我,把头贴在我的胸前。
过了一会儿,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了,说:“老师,放下我吧!我好了。”分析与措施胡辛峰的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爷爷奶奶年纪太大了,不能每天接送,于是就整托了。
今天,他未必真的感冒,只是情感饥饿,在寻找成人的爱和安慰......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体谅、理解孩子,帮助他度过情感的“饥荒”。
从以上实例中不难看出,教师观察了解幼儿,需要抓住三个基本环节:1.现场观察2.记录观察结果3.分析、利用观察资料A、B两位教师,在这三个环节中做得怎么样呢?其一,从现场观察看A教师抓往黄点点连续三天的异常情绪,展开追踪观察是可取的。
B教师抓住胡辛峰的分离焦虑,进行深入的观察也很有必要。
她们在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的问题上,很重视幼儿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提倡的。
追踪观察、深入观察也是必须的。
其二,从记录观察结果看A教师在观察记录中,仅以“又哭了”三个字记叙黄点点的消极情绪,过于简单了。
因此,教师对幼儿产生该行为的原因的分析、判断,也只能是“可能是不会说话,”、“原来是不会脱衣服、”“原来是不爱吃牛肉”。
这些结论,既不是黄点点告诉的,又不是教师通过对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原始记录反映出来的,难免带有教师主观推断的色彩和成份。
而这样主观推测出来的结论,对于解决黄点点爱哭的情绪问题是毫无裨益的。
B教师却不同,她通过对旁听到的父子之间的对话的记录,对胡辛峰的神态、心情、语言的描写,以及与胡直接接触的追忆,使观察记录较好地保留了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貌,客观、翔实,为进一步提示这个单亲家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提供了线索,也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切入点。
其三,从分析、利用观察资料看A教师对于点点为什么天天哭,未能从不会说、不会穿、不爱吃等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向、胆小、适应不良这样的性格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层面去寻找原因。
小班幼儿,为难时会哭,可能是情感需要没被满足;若因为恐惧,则要分析是什么使儿童缺乏安全感;要是不习惯,就要寻找孩子对哪些环境、事物、现象不适应。
也就是说,对于天天都哭的孩子,教师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调整情绪,而并非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B教师的做法比较妥当。
她透过“来园时哭闹”这个表面现象,看到了家庭变异后给幼儿心灵造成的创伤。
教师并不费心地去琢磨“我感冒了”是真是假,而是首先给予情感上的安抚,并由此而确定了“帮助他度过情感饥荒”的教育策略。
显然,A、B两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工作,一个浮在面上,一个切入实质。
那么,这项工作的特点、规律、要求是什么呢?到底应该怎样做呢?观察了解幼儿是指教师能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心理需求和存在问题,并据此制定教育工作计划、确定教育措施。
它有这样一些特点和规律。
1.教师了解幼儿主要采用观察手段。
一般是在日常生活、游戏、教育活动过程中,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
所观察到的是幼儿外显的行为表现:动作、表情、语言、行为方式等。
它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的一种方法和途径,用来帮助教师由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幼儿的发展。
2.教师要学会透过幼儿的外在表现,剖析幼儿的心理状况:发展水平、心理需要、存在的问题等。
如同医生透过外在症状诊断有无疾病,生的是什么病一样,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其实质是对幼儿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一种判断。
教师在对幼儿行为的性质作出判断时,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原则来加以分析,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如果判断错了,就会开出错误的或无效的“教育处方”。
A、B两教师的差距正在于此。
A教师没能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开出的是无效的“教育处方”。
B教师则相反。
3.教师确定教育措施、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应基于对幼儿的了解,也就是“理解先于教育”。
理解幼儿是正确教育幼儿的前提。
理解幼儿不仅仅是指教师了解幼儿的日常表现以及比较外露的情感愿望,更重要的是理解幼儿的过程,即了解幼儿发展之序、认识幼儿发展之势、掌握幼儿的个性特点。
这样,才能改善所有幼儿的成长环境,创造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教育方式。
为使观察了解幼儿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流于形式,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这也是园长等上级部门督导、评价教师工作的要点。
1.应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应有明确的目的,大致的观察角度、线索和重点观察对象。
不能今天观察这个幼儿,明天又换一个,什么撞到眼里就观察什么。
在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时,可考虑每种类型的幼儿各取一个代表。
例如,不同性格类型的幼儿,动作、智力、语言、社会性、美感诸方面发展正常或低常、超常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或成长经历的幼儿。
观察时,应围绕所确定的目的,捕捉有关的、典型的行为,并通过对这些幼儿的追踪,发现一般规律。
当然,如有特殊情况或意外情况发生时,则随机应变,对临时出现问题或有异常表现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注。
2.应翔实、客观地记录观察结果。
记录观察结果,可以采用记叙和描述的方式。
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a.记录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时间、地点。
b.记叙幼儿行为发生的背景:幼儿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该行为。
c.记叙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方法行为方式,特别是幼儿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新行为。
d.描述幼儿对自己的行为的感觉:表情、心情、神态。
e.记录幼儿行动时所说的话。
文字记载应较好地保留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目,应客观、翔实。
这部分文字一般构成观察笔记的第一部分。
3.应正确分析、合理利用观察资料。
正确分析观察资料,是根据观察记录,对幼儿行为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得出结论,并对幼儿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般说来,可以从文化家庭背景、生理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幼儿成长经历等方面寻找原因。
合理利用观察资料是指通过上述分析,确定教育观点,并拟定教育措施。
实施后,连续追踪观察,对教育效果进行总结。
这部分文字通常构成观察笔记的第二部分。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1、荷米公司把员工看作是企业的主人,主人把企业的兴衰看作是自己的事情,帮助管理者完善管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存在削弱管理者的权威的因素。
2、荷米公司的管理方式在中国企业能否行得通,要看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指向。人本管理是大势所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3、荷米公司管理的基本人性假设是人除了生物属性和经济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和自我发展属性。
不良事件上报流程及案例分析?
不良事件上报流程主要包括:
1.发现不良事件:发现不良事件的发生,应及时向上级报告。
2.上报: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向有关部门报告。
3.调查: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调查,确定责任人和事件的发生原因。
4.管理:根据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以确保不再发生类似情况。
5.防止:根据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再次发生不良事件。
案例分析:
一家医院发生了不良事件,一位病人由于医院医生操作不当,导致了身体上的伤害。
1.发现不良事件:发现不良事件发生,病人及其家属向医院报告。
2.上报:医院将不良事件的相关情况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3.调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对该不良事件进行调查,确定责任人和事件发生的原因。
4.管理:根据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医院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确保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
5.防止:根据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医院采取措施,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严格的医疗操作规范,以防止再次发生不良事件。
社会公众参与案例分析
社会公众参与的案件是影响力比较大、意义比较深远的事件。
幼儿打人行为分析?
幼儿打人有下列几种情况:一、孩子正处于手发展的敏感期,孩子为发展手的能力,不自觉的抬手打人;
二是孩子想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你没满足他;
三是孩子喜欢你,会做出打人的动作。当然,孩子打人大多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并不能给你造成伤害。
幼儿背球游戏案例分析?
背对背运球。2个小朋友为一组,背对背将球夹住,游戏开始,将球从起点运至终点,快者为胜。9.运沙包。将孩子分为人数相等的四队,游戏开始孩子们用腿夹住沙包,从起点运至终点,快者为胜。幼儿园徒手类游戏8.红绿灯。老师作红绿灯,游戏开始,孩子们开车行驶,看到红灯后立即停止,绿灯可以继续行驶,出现错误的返回原点重新开始。
中班幼儿的社会行为有?
幼儿社会性交往大体有:说话声音比较大,语言比较丰富;会自己玩闹,与同伴一起玩;喜欢跟老师说话;对玩比较有兴趣?;喜欢被人注意着;吸引起大家的注意?这些都是,可以经常带幼儿同他人一起玩。是幼儿之间为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和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评价等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交往在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社会性交往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的一种精神需要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乳婴儿时期,生活依附于成人,以成人为交往的主要对象。3岁左右,随着语言、动作的发展,交往范围扩大,情感转向同伴,有寻找友谊的渴望,愿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学习、劳动,共享欢乐。
组织行为学谁是赢家案例分析?
1.对约翰.斯隆如果能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信他定是一个出色的员工.2.如何激励提职加薪严加管束"炒尤鱼":开除,辞退……需要层次理论的启示:高层次需要,尤其是归属感."不是人人都可以被重用,但是人人都应该受重视!"双因素理论的启示:从工作本身求满意!设想一种情景工作设计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工作轮换
中班幼儿爱动手行为分析?
朋友家的孩子上幼儿园中班,非常淘气,经常在幼儿园动手和其他小朋友打架。幼儿园班上其他几个家长多次找朋友反应孩子的问题,老师也说如果孩子再不改掉这个毛病,就建议转园。
上次我们一起吃饭,朋友生气地跟我说:“你说这孩子,年纪小小,脾气还大得不行,一言不合就动手,你说这么大点孩子,怎么这么粗暴?”
我是幼儿园老师,确实发现有一些孩子在班上喜欢推别的小朋友、咬别的小朋友,甚至为了抢玩具就上手打对方。
幼儿上课行为观察与分析?
幼儿因为年龄小,在课堂上比较难维持注意力。他的注意力最多能坚持十分钟,不过老师还没讲完,他们就开始到处张望,甚至走动了。
不是说幼儿不听话,不专心,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
老师要把讲课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然后就安排幼儿玩玩具或者是听故事,总是要经常变换一种新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