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放手时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学习的主导者只有孩子认识到,学习是满足自身需求和理想的最好选择,才会好好学习。人们通常以为的激发兴趣的做法,其实是错误而无望的做法。
其实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却不知道错在哪里,甚至不知道自己错了。正如同家长教育上存在的各种误区,比如,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够用功不够努力,并把原因归结为没有学习兴趣。在很多所谓专家学者的带领下致力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兴趣只能是被发现的,有的兴趣在很小的手可以被发现,有的到了成人才可能被发现,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无法发现。难道我们要把希望寄托在一件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无的事情上吗?而且兴趣对学习有帮助也可能没有帮助,单靠兴趣并不足以维持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状态,有时候你以为的,仅仅是你以为的而已!学习需要内心的认同和坚强的理由。所以,与其关注兴趣不如关注需要!
兴趣、需要和理想,学习的能量之源学习是人生常态!兴趣仅仅是学习态度中的动机部分,而不是指学习态度本身。动机分为三个层面,兴趣、需求和理想。如何保持学习热情?从3A学习品质图谱可以看出: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和人生理想构成了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影响了学习态度,最后学习品质又和学习态度息息相关。这些环节层层相扣,缺一不可。
1.兴趣乃本能,可以提高,何须靠激发。
兴趣,百度词典释意为“喜好的情绪”,仅仅靠着这点“情绪”便把一生的赌注压在上面显然是极其不理智的做法。由于兴趣有本能的生物性的一面,你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小孩听见音乐就手舞足蹈,有的小孩,但是却对此毫无感觉。孩子天生就是喜欢学习的,作为兴趣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它的不靠谱在于,孩子后天与家长老师的沟通中,经常会受到误导和打击,导致兴趣降低。
所以兴趣是天生的,是培养不出来的。只可以被发现!
我们无法从已知的大脑研究成果中完全找到兴趣对应的基因,但是我们至少能得出,兴趣有极大的天然性和自然属性,就是这么简单。想要去激发天生的本能,何尝不是徒劳无功?这就像很多家长强迫孩子去学一些“高雅”的乐器一样,比如钢琴,很多孩子自始至终对钢琴都不感兴趣,甚至觉得痛苦,而有些孩子则是看见钢琴就兴奋,高兴,真心的喜欢。这种兴趣的强迫性培养,到最后不仅使亲子关系走向破裂,更是人力物力的损失,最后也是心性,心理上的损失。唉!可怜又可悲!
2.需要,理性的支撑。
那么比兴趣更可靠的是:需要。需要作为一种满足人内心精神或者物质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动机。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想要做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才去做。需要的最大特点就是理性,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价值判断。
“需要”作为理性的判断,可以支撑人们去做意想不到的付出和努力。为什么有人愿意考前熬夜学习?虽然很累,但依然坚持!只不过因为他想要考个好成绩,所以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巩固已学知识,所以他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加强学习,熬夜就变成了心甘情愿的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但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够长久保持效果。记得十几年前曾经有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你别管我了。我回问为什么?他说现在我们家已经有50万的存款,到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们家至少有300万的存款,如果我这辈子什么也不干,这300万给我活一辈子,假设我能活100岁,我一年有3万块钱用,我一天就是100块钱,我怎么想都花不完。然后他问我为什么非得学习呢?
面对这样哭笑不得的想法,我特此找到家长约谈。开门见山问:你们家经济条件现在怎么样?
家长困惑地说到还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说存款是多少?记得这个家长很诧异看着我问这个问题,肯定在想你怎么能问这么无礼的问题?我笑着说:不用你告诉我,我可以告诉你。然后家长一听,脸一下红了,忙问道您是怎么知道的?我说:很简单,是孩子告诉我的,你能够理解我为什么今天跟你问这个事儿吗?
家长不明白。然后我就把孩子算的帐的过程给家长陈述了一遍,后来我把跟孩子沟通的经过做了介绍?我对孩子说:这个钱,这是你家长赚到的,家长有权利决定如何消费,全部给你都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孩子来讲,并不代表你花的痛快和自在!为什么?那不是靠你自己的智慧和付出得来了的,你觉得不劳而获的消费有多大乐趣吗?即使你以为是足够生活用的,可这种生活有意思吗?而且我说300万太多了,30万也能活着。我说一天5袋方便面,早上1袋,晚上2袋,中午2袋。可是你那么生活有意思吗?这种既不受人尊重,也没有希望的生活,你能活下去吗?
所以关于“孩子不爱做作业”、“为什么不爱做作业?”这种困扰家长的问题也有了答案。
第一,做作业有意思吗?为什么孩子表现出厌倦,因为如此乏味、枯燥,且数量繁多的作业,换谁也不爱做,何况还是孩子!
第二,做作业有意义吗?为什么孩子表现出积极性不足,因为目标的缺乏和学习无计划的学生意识不到作业对自己的价值,以及自己对作业的需要。
所以面对作业,孩子既感受不到做作业的乐趣,也没有认识到作业的必要性。这个时候的孩子就油盐不进,无论家长如何苦口婆心,也无动于衷!大有“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只自在逍遥中”的架势。
对于上述那个孩子。在他内心来说,学习就没有必要,所以需要也是不靠谱的。那么有比“需要”更能够让人燃起人的斗志和动机吗?就是理想。
3.理想,永恒的动力。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兴趣是生物性和自然性的,甚至会无来由变!需求是理性的,但需要可以随时放下!理想则是感性的,却可以一如既往、义无反顾!虽然理想它是一种感性的,但是确实是可以让人为之疯狂并一直不变坚持不懈的动机。
任何人,只要开始对自我有意识了,对外部世界有认识了,就开始有理想了。理想有大有小,有好有坏,有天真幼稚,有无聊无趣,等等,但是他都会有自己的理想。我想飞上天,所以我想长一个翅膀,这就是我的理想。即使这种和实际不太符合的理想,我们称之理想,有的理想是梦想,甚至幻想。屠格涅夫说: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需要”比“兴趣”更能使人接近成功,但“理想”比“需要”更能让你获得成功。因为需要而找到人生理想,奋发努力最终成功的人比比皆是,付红樱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不幸患上重症肌无力顽疾,当年刚刚升入小学二年级的付红樱就被迫离开了心爱的校园。医学教授对其诊断后,称她的生命只能够维持三十年。虽然被宣判了“死刑”,但是心怀极大不甘的她勇敢面对自己全身瘫痪的事实,并且以超人的毅力坚持自学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中医的课程,并撰写出200余万字的医学心得。
目前近四十岁的她改写了自己的履历,不但打破了医生预言的三十岁的生命终结点,而且自学成为精通医术的中医,身体条件允许的时候常常免费为大家治病,业余时间还担任心灵热线的主持人。论及她与死神“斗争”的精神支柱时,付红樱微笑着说:“很简单,身残不能心残!”
在此借苏格拉底一句: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只有需要是不够的!很多人就输在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需要,以及对其存在志在必得的决心上。貌似坚刚,但因为种种原因,遇到坎坷或者其他诱惑时,很可能你会把原来特别看中的“需要”放下,甚至觉得这些事儿都无所谓。没有新的明确的目标和需要的时候,继续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学习?!一边玩去吧!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实际上激发兴趣是低效甚至不可能的事儿。激发学习兴趣,与缘木求鱼、刻舟求剑没有什么不同。我们还发现“需要”也是靠不住的!而只有激发理想,才有可能让他保持一个很好的态势,而这种态势,通常又被人们评价为拥有浓厚的兴趣,但其真正的意义是要激发我们孩子的理想。仅此而已!
如何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学习热情持续不断
让孩子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最可靠的做法就是让其树立人生理想。
古人有云:志由趣生。但在我看来,“趣由志生”更有道理。志能生趣,因为有了趣味这样朴素的动机,可以不断的演化、强化,最后成为他的一种志向。比如一个人喜欢声乐,最后在音乐道路上走出一番天地来。正是因为这些人因趣味确定了一些方向,这种趣味才成为更加浓厚的人生的一种兴趣。
但是,关于这一点,大多数的家长只是看到了眼前,只是满足眼下的需要。把学习定义为:为了长大找个好工作,你得上好大学;为了上个好大学,你得上好高中;为了上个好高中,你现在更要好好学习。然而这种太过功利性的以需要为核心的动机,虽然被赋予了美好的愿景,但实在是是很容易丧失和被排斥掉的,所以说中国孩子是比较缺乏梦的孩子。我们的中国家长,太过物化要求和指导对于这种现状可说是“功不可没”。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积极的热情的学习状态?第一,要有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理想的认识。
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要能够不使我们骄傲,而又能够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居里夫人
理想是最可以调动我们全身能量的动机!而孩子可能并不见得明白什么是理想,所以,理想的树立离不开家长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比如美国囯务卿赖斯在去白宫被拒的沮丧里,正是因为父亲的一番话,燃烧起了熊熊斗志,付出了比白人多百倍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第二,帮助孩子在名人事迹里寻找共鸣
听名人故事,看名人传记,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激发孩子小宇宙的正能量。
名人传记是指以历史或现实中的社会知名人士为传主的传记作品。阅读名人传记,既可以学习书本内容,又可以了解很多成功的人的人生经历,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它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文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孩子的志气,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增长应事接物的智慧,提高专业水平、写作水平。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非常提倡读传记,他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谈到“二十四史”读法时指出:“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毛泽东在其自传中也曾提到: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受老师杨昌济的影响。杨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所以一个人如果有了高尚的志向,人生有了较明确的奋斗目标,内心的向往就成了人生的动力。
第三,给孩子建立家族文化和使命感。
人不是孤立的生命,而是有社会性的个体。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由万千个群体共同互动演化而来的。于是有国家、民族等概念。其中最稳定的莫过于家族。家族就是以血脉为纽带而连接的整体。当每个人都有作为家族成员的使命感后,那么他就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这个家族!那么他就会意识到责任和义务,就有了基本的规范和准则要求自己的言行。
现代中国家庭普遍缺乏家族文化的意识,城乡迁徙导致家族文化的割裂、没落,导致碎片化的家庭比比皆是。所以,人们普遍感觉孤独,所以导致冷漠、自私和自我。于是,由于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所以生活无趣无聊。不仅对他人如此,对自己也如此!近年来,学生自杀的事件频发,究其原因,往往不过是小事件。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孩子缺乏足够的责任感!所以,建立家庭文化和使命感是帮助孩子确认理想的重要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