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桂平睿智教育培训学校课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桂平睿智教育培训学校课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究竟是对还是错?
大平天国选择定都南京没有错,为什么说定都南京没有错呢?
一个政权选择一个地方定都应该有这么几个要求,一,能够辐射周边地区,这个城市必须要有一定的影响力,是这一片地区的代表,能够引领这一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地区。具有这一地区的代表性。
二,交通设施方便,能够很便利的运输大量的粮食,银钱,物资,供应庞大的统治集团的消费,一个几十万人的城市必须要有强大可靠的物资供应。
三,军事上易守难攻,南京在长江南岸,一江阻隔,北方的清朝政府无法通过长江天堑,进改南京。
四,此地应该物资丰富,能够源源不断的供应南京人口的消费。
这些条件南京都具备。
从长江航道运输的物资粮草通过长江供应给这座城市。
而长江运输,从长江中,上,游通过水运方便又快捷。
攻下南京必须切断水路,切断南京的生命线。湘军和太平军打仗都是围绕着长江水运而进行的。切断了长江水运,就间接的切断了南京的生命线。
汪郎认为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不明智的。
1、南京的位置特殊,是清廷的命脉所在!定都南京会引起清政府的强烈反扑!
南京是两江核心地带,江南重镇,更是清廷赋税重地,控制南京有利于江浙地区的稳固。
在“天下赋税,江南独半”的经济环境下,这里就是清廷的命脉所在!何况南京本身就是一处龙盘虎踞,极具有帝王之气的地方。
定都南京等于是要掐住清廷的咽喉,断了它的命脉,这样会引发清王朝的强烈反击。
事实上也是如此!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后,清廷虽然允许地方筹备团练,但是此时的团练还只是挂在地方官府名下,受到官府节制,并没有多少的自主权。
如:罗绕典、朱琦、龙启瑞、陈孚恩等,名义上是独立于绿营体系之外,但实质上却是“帮同、协助”的身份,依旧处于地方官府或中央派遣大员的监视之中,并沦为附庸(罗绕典挂在钦差大臣赛尚阿、湖广总督程矞采名下;陈孚恩挂在江西巡抚陆元烺名下;更有甚者是挂在自己本籍所在的知县名下)。
这样的团练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受到的约束极大,是无法单挑太平军的!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定都南京后,清廷放开了对汉族官僚筹办团练的限制,由最开始的“防汉”心理向“依汉”思想转变,即责令在籍绅士专办团练(如曾国藩),遣京官回籍办理团练(如吕贤基),使团练大臣不再成为地方官府的附庸,使汉族官僚有了更大的自主性!
这样的结果就是,太平军不仅要面对绿营的围剿(江北、江南大营),拓展的根据地巩固能力被减弱;同时还要面对最为凶悍的团练军,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军事压力很大。
2、南京地势平坦,没有有效的天然防御优势!
不仅不是战略失误,还是当时情势下的一个正确抉择。
为什么这么说?
太平天国自从金田起义后,除了在永安有过一段休整期,基本上处于长期流动作战状态。因此,太平军需要一个地方作为首都,从而建国并与清廷分庭抗礼。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攻克武昌,随后,洪秀全一度想要以武昌为都,派兵北伐废黜“清妖”,随后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但当时尾随清军已经紧逼而来,于是,杨秀清提出定都南京的战略,即“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已”。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南京,杀死了两江总督陆建瀛。3月29日,洪秀全将南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改名为“天京”。
南京是南北漕运的咽喉要道,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开到下关江面打算攻城,道光只得签署条约投降。
对外也是如此,南京自古号称“吴头楚尾”,不仅连接长江中上游,而且是打开苏杭富庶之地的重要战略要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上海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可以说,谁控制通商口岸,谁就控制未来。
早在太平军冲出广西进入湖南之后,围绕太平天国定都选址的问题就已经提上了议程,“精神领袖”洪秀全萌生了“以河南为家”的念头,但天国实际控制人杨秀清却想攻取南京做为都城,两种意见势均力敌,直到太平军攻占长沙失利,转战益阳时意外获得了数千艘民船,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庞大的水营,趁机出洞庭,克岳阳,在岳阳招揽了大量的船夫和渔民,编入水营,太平军水军实力大增,几无敌手。由于清廷水师力量薄弱,自此太平军的水营取得了长江航道的控制权,这种局面一直到湘军统帅曾国藩建立起湘军水师以后才逐渐扭转局面。杨秀清主张顺江东进,攻取南京的计划因水营的建立和强大逐渐占据上风。那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究竟是对还是错呢?在不少历史学家的眼中,杨秀清主张定都南京是导致太平天国最终覆灭的元凶,理由主要有三条:一.南京为偏安之都,难成大器;二.江南富甲天下,容易使太平天国上层腐败堕落;三.江南民风柔弱,不如北方汉子适合从军打仗。事实上,说南京是偏安之都纯属后人牵强附会,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以南京为都,自南扫北,定鼎天下。诸葛亮早就评价南京城“虎踞龙盘,风水绝佳“。说江南是纸醉金迷之地,容易让太平天国上层腐化则根本没有道理,天王洪秀全早在永安之时就已纳王娘三十六人,之后又在武昌大肆选妃。这说明人的腐化堕落跟所处环境确有关联,但更主要的还是靠个人的主观和意志。至于说江南民风柔弱,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家军都是由浙江义乌人组成的,却是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后来还调往北方去把守边关。所以,杨秀清定都南京的计划无疑是正确的。从天下大势来看,江南为财源重地,是清廷命脉之所在,继位不久的咸丰帝在听闻南京失陷后不禁大惊失色,满朝文武也是惶恐不安,他们食用的米饭、衣服的布料大都出自江南各地,依靠漕运送至京城。而江南一旦失陷,后果将非常严重。汉唐时取天下者必先据中原,那时因为当时中原是人口最多,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但到了明清时期,南北形式已经逆转,南方的人口、粮食、经济和人才都已超越北方,太平天国一旦占据南京,与清廷隔江而治,时间一长,此消彼长之下,再出兵讨伐,清廷必不能幸存。还有一种论调,主张太平天国不应定都,而是挥师直取北京,清廷必将推翻。这种论调简直丧心病狂,试问几十万老弱妇孺从军出征,这跟明末流寇有何不同。一旦遇到坚城久攻不下,或者粮草断绝,后果就是全军如鸟兽散。即使侥幸攻占北京,也不过再次上演明末李自成故事。朱元璋在南京时,也有部将提出直取大都的建议,可朱元璋睿智的认定“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言,积蓄实力后,先取山东,移兵两河,拔潼关而守之,而后进兵大都。太平天国的失败在于占据南京后不久即发生天京变乱,使得自身元气大伤,人才不济,不尊孔孟,无法笼络天下士子之心。但如若不是定都南京的正确决策,很有可能还熬不到14年的时间便被绞杀在了北方广袤的平原之上呢!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桂平睿智教育培训学校课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桂平睿智教育培训学校课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